瑞士巴塞尔艺术展:落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备受瞩目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本周落下帷幕。尽管疫情所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但从多家媒体提供的数据来看,交易已处于稳步恢复的过程中,经销商们对此感到欣慰。非常时期下的巴塞尔不仅为国际艺术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以作品和公共项目的呈现,凸显了艺术凝聚力量的特质,使这场久违的聚会拥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时隔一年的重新出发,赋予了行业一个新的机会,去思考该如何调整步伐,实现突破和成长。
2021瑞士巴塞尔现场图,图片来源:Art Basel
天价交易虽仍缺席,但欧洲市场已开始有序恢复
据雅昌艺术网统计,今年巴塞尔艺术展VIP首日,10家蓝筹画廊的销售总额达到了6300万美元,虽然与疫情前2019年的1.2亿美元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相较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展会40家画廊7000万美元的销售成绩,今年的销售额已实现大幅回弹。
佩斯画廊展位,图片来源:Art Basel
本届博览会不乏单件500万美元级别的交易,包括豪瑟沃斯画廊以650万美元售出的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诗人》(The Poet)和以550万美元售出的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白立方画廊的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雕塑《Rattle》以525万英镑的价格售出;厉蔚阁画廊同样有单价达500万美元的作品实现交易。
菲利普·加斯顿《诗人》,650万美元售出,图片来源:豪瑟沃斯画廊其他蓝筹画廊售出的高价作品单价也达到了百万美元级别以上。卓纳画廊于“意象无限”单元售出的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作品,价格为300万美元,此外,至少还有5件作品超100万美元价格售出。而目前已公开的销售数据中并未出现千万美元级别的作品。天价交易的缺席,或许是与疫情前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的272间画廊参展中,有7家画廊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有多次参展的老朋友,也有像马凌画廊一样首次参展的新成员。中国画廊总体销售表现不俗。马凌画廊画廊总监江馨玲表示,“疫情后旅行的人变少了,当地的销售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同时,许多国际策展人非常热衷于了解亚洲艺术家,并有强烈的兴趣进行收藏,许鹤溪,周育正,袁远,赵容翊,刘晓辉等艺术家作品的询问度很高,其中赵容翊的《74-728》和《74-114》均以20万美金的价格售出。”作为巴塞尔艺术展的老常客,来自上海的香格纳画廊此次带来的是艺术家丁乙的个展,参展作品也已全部售出。赵容翊《74-114》,20万美金售出,图片来源:马凌画廊
丁乙 《十示 2016-7》,300万元人民币售出
在美国和亚洲藏家旅行受阻的背景下,欧洲本土藏家和收藏机构展现出强劲的购买力。Thaddaeus Ropac画廊在“意象无限”(Unlimited)展出了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于1984年创作的油画《Rollings (Salvage)》,以网格状的模式展示了各种从流行文化中挪用的图像,一家欧洲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了这件作品。Sprüth Magers 画廊售出的作品中至少有5件被欧洲藏家及机构买下,包括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罗斯玛丽·特洛柯尔(Rosemarie Trockel)等艺术家的作品。5件作品的成交额约200万美元。罗伯特·劳申伯格《Rollings(Salvage)》,450万美元售出,图片来源:Thaddaeus Ropac画廊Thaddaeus Ropac画廊展位,图片来源:Art Basel
过去的一年全球面临了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人们经历了分离、疾病、甚至丧失亲友的痛苦。跨越隔阂、重新建立链接,在今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珍贵。而在这个语境下重启的巴塞尔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一段以销售为目的商务行程,也是世界两头的人们一场久违的重逢。2021瑞士巴塞尔现场图,图片来源:Art Basel
博览会期间,当地的夜店、酒吧、咖啡厅重新迎来了人头攒动的派对和小聚会。纽约的画廊Salon 94的合伙人艾丽莎·弗里德曼(Alissa Friedman)表示,“虽然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客户和朋友几乎都无法旅行,但还是有一线希望。我们也有更多时间与欧洲藏家见面、重新建立联系……”吉利安·威尔林《戴面具》(2021),图片来源:Maureen Paley画廊许多参展商不约而同地带来了与疫情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基于疾病、死亡、环境、家庭关系、人性等主题探讨和反思新时刻下我们的生存状态。而这样一场由商业目的牵动的展览,却在无意间为这部分研究构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黑夫·卡拉曼《变色龙》局部,图片来源:Jack Shaiman画廊隔离期间,艺术家黑夫·卡拉曼(Hayv kahraman)与身患癌症的母亲各自生活在地球的两端,她的亚麻油画《变色龙》描绘互锁的女性身体,在创作前,她对免疫学符号进行了系统研究。来自伦敦的Maureen Paley画廊甚至带来了铜铸的面具雕塑,艺术家吉利安·威尔林(Gillian Wearing)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回应了疫情对我们的改变,有两位藏家分别以1.8万英镑的价格买入了这个面具的不同版本。阿尔敏·莱希画廊带来的池田亮司作品《data-verse 3》(2021)则将与疾病、环境有关的大量数据,以物理的方式投射到一个巨大的屏幕上,视觉与听觉的节奏共同把观众传送到一个仿佛《黑客帝国》的世界。池田亮司《data-verse 3》(2011),图片来源:阿尔敏·莱希画廊
或许是出于“破冰”的需要,今年展厅之外的公共项目策展风格似乎比以往更具亲和力和氛围感。展馆旁的Messeplatz广场上,身着粉色服饰、亮片饰品和斑马纹裤袜的表演者们,以及滚动的巨型塑料球体,吸引着每一位路过的观众驻足,洋溢着节庆而荒诞的氛围。这是艺术家Monster Chetwynd呈现的表演《眼泪》(Tears)。Messeplatz广场上的公共艺术项目,图片来源:Art Basel
无独有偶,艺术家大卫·施蒂利(David Shrigley)的AR(增强现实)作品也选择了活泼傲娇、最具戏剧性的粉红色。博览会期间,观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的一款APP,在巴塞尔的地标景点看到一条虚拟的粉色大蠕虫。接下来这只蠕虫还会去到伦敦、迈阿密、柏林,紧追艺术人士的时髦步伐。艺术家大卫·施蒂利的增强现实作品粉色蠕虫正爬向Les Trois Rois酒店,图片来源:Ruinart除了资本的回血所带来的踏实感,艺术本身引发的情感触动和交流,似乎为这场博览会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无论什么时候,艺术总能让居民、社区和城市生活耳目一新。作为自去年3月实行隔离、封锁政策以来的第一个大型欧洲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被视为对过去18个月里遭受严重打击的欧洲艺术市场的“试金石”。伦敦Frieze、巴黎的Fiac和迈阿密海滩的巴塞尔艺术展都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举行。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的成功落幕也使其他即将到来的国际大型线下艺术博览会大大提振了信心。Thomas Schulte画廊展位,图片来源:Art Basel
Fergus McCaffrey画廊展位,图片来源:Art Basel此次巴塞尔的顺利举办不仅仅是时机来临的运气,对于服务的精益求精,才是它与经销商、藏家建立长足信任,领先地区市场的根本原因。用于支持画廊的“团结基金”、“共享展位”、“卫星展位”等措施,确保了画廊能够在信任和安全的环境中与博览会合作。而OVR(线上展厅)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客户体验的不断改进,也为各方远程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Van de Weghe画廊展位,图片来源:Art Basel
实体展览所带来的对艺术品的直观感受、文化感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其有着不可代替性。据今年3月公布的《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在新冠流行之前的几年里,博览会占据了画廊年销售额的近一半,可见画廊对博览会的依赖程度之高。2020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3%,近三分之二的艺术博览会取消。“团结太平洋”(Union Pacific)项目,图片来源:Art Basel
在实体展览缺位的那段时间里,无论是艺博会还是画廊,都投身到开发线上展示和销售平台的开发中。云端交易使得一级市场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帮助经销商吸引了不少新藏家,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市场价格的透明化。线上渠道已成为又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品销售途径。

艺术市场对谈“画廊如何应对剧变”,图片来源:Art Basel如今,一方面,网络服务生态的竞赛还在紧张地继续;另一方面,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的顺利举行,为后续的大型国际性博览会做了良好的铺垫。
虽然国内外实体艺博会均逐渐回归正轨,但这次疫情敲响的警钟应使习惯了传统销售模式的艺术行业重新加强对创新与突破的重视。如何应对这场变局?实际行动或许将颠覆参与者在未来市场中的地位和排名。Peter Kilchmann画廊,图片来源:Art Ba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