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当代艺术家(ultra-contemporary artist)——也就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近几年的活跃度飞速上升。国内外顶尖美术馆相继为他们举办展览,威尼斯双年展等全球艺术盛会中也不乏他们的身影,2021年超当代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中的年度交易额是2019年的4倍,达到7.42亿美元。超当代艺术家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关注他们。
亚德里安·格尼
收藏家I,2008
成交价:HKD 65,975,000
约5477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回顾上一代,“85新潮”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打破了艺术工具主义和一元化的状态,迈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步。”【1】“85新潮”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活跃着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并产生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他们不仅书写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序章,也为此后当代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超当代艺术家成长于20世纪末,活跃于21世纪初至今,他们的探索与创作根植于全新的时代。他们已然加入前辈的行列,着手续写21世纪中国及全球当代艺术史新篇章——一段尚未被定义的旅程。
王俊杰
夜景中的人物,2017
成交价:HKD 36,550,000
约3015万人民币
保利&富艺斯,香港
四大关键词:资源丰沛、多元性、互联网、腾飞的市场
1、超当代艺术家与前辈最显著的差别,就是他们获得了更丰沛的创作资源。【2】一方面,在资源稀缺的年代,艺术家创作的边界,往往高度依赖于他们所能触及和利用的生产力;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稀缺性大大缓解,新时代下艺术家对于媒介、空间、工具的认识、使用,甚至再开发,都与过去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是符号和文化的资源,过去信息往往需要经过更复杂的混淆或筛选,以及时间上的滞后才完成传递;但超当代艺术家从创作之初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更直接,渠道更丰富,效率也更高,丰沛的信息资源可以让艺术家对全球历史与现状有更直观的认识。
黄宇兴
七宝松图,2016-2019
成交价:HKD 64,830,000
约5382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2. 超当代艺术家的多元性,体现在生活经历、文化影响和创作实践等诸多方面。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超当代艺术家,收获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更宽阔的视野。数据显示,疫情前仅2019年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就高达70万人,其中85后占比达到九成以上。以英国本科申请为例,艺术设计类专业占比第二,达到11%。受国际化经历的影响,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时让人很难分辨他们的出生,但关于性别、族裔、身份等的研究从未被他们忽视。
此外,他们在精研经典、反思现实之余,也十分关注个人经历和自我情感的书写。正如芭芭拉·勃洛克在《中国新艺术:正在崛起的一代》【3】提到的,他们(中国的80、90后艺术家)更加关注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不愿意被归类在任何流派中。
贾蔼力
无名日2,2007
成交价:RMB 26,450,000
永乐,北京
3. 认识超当代艺术家的第三条线索是互联网。如果说20世纪现代主义的关键词是机械化制造、大众媒体和影像技术,那么21世纪最突出的主题无疑是互联网。万维网(the world wide web,缩写www)诞生至今已逾30年,期间全球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互联网共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全球现象以及思维方式,它渗透到80、90后的生活及艺术家的观念、实践等各个方面。并且伴随着Web1.0、2.0到3.0的演进,互联网为艺术家提供的语境和造成的影响也反应出一定的代际差异。从创作和展览中可以发现,超当代艺术家不但致力于梳理和反思已形成普遍的现实,也热衷于探索萌芽状态的技术现象,并尝试从中发现那些指向未来的意义。
艾芙瑞・辛格
无题(星期二),2017
成交价:HKD 35,050,000
约2878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4. 超当代艺术市场的腾飞。2013至2018年,全球超当代艺术的年度交易额不足1.8亿美元。但自疫情以来,超当代艺术作品的交易不但屡创新高,逆势上扬,其涨速更是远远超过了所有其他收藏品类。2021年,全球超当代艺术的年度成交额达到7.42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305%。
仅美国数字艺术家Beeple个人作品的年度成交额就达到9880万美元,在全球超当代艺术家中排名第一。尽管超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尚未像前辈那样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学术线索,从而被系统性地总结、归纳并编进历史,但在过去三年里,他们无疑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市场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数据来源:Artnet Worldwide Corporation, Artnet Intelligence Report Spring 2022
中国艺术市场中的超当代
中国超当代艺术市场也正值快速上升期。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2021年中国超当代艺术市场调研”【4】显示,2021年春秋两季7家知名拍卖公司在北京、香港两地的37个现当代艺术或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专场中,共有347位超当代艺术家的923件作品上拍,其中845件作品成交,成交率92%,成交额超人民币13.9亿元。
其中,香港地区佳士得、苏富比、保利与富艺斯联合拍卖、嘉德17个专场合计贡献成交额约11.1亿元,成交量394件;而在北京举锤的永乐、嘉德、华艺国际、保利20个专场累计实现成交额2.8亿元,成交量451件。
尼古拉斯·帕蒂
风景,2015
成交价:HKD 23,050,000
约1884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销售成绩居首的佳士得拍卖行,有122件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上拍,全数成交,实现成交额近人民币5.7亿元。
个人作品年度销售额由罗马尼亚艺术家亚德里安·格尼、加拿大艺术家王俊杰,以及中国艺术家黄宇兴等领衔。格尼仅6件作品的销售总额就达到人民币2.05亿元。
年度最高价超当代艺术作品也来自格尼,其2008年作布面油画《收藏家I》,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以6598.5万港币成交。黄宇兴的《七宝松图》以6483万港币紧随其后。
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超当代艺术家,中国市场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在2021年中国超当代艺术市场中,国际艺术家作品贡献了72%的成交额。调研范围内的347位艺术家,出生地覆盖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占比靠前的有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美国、罗马尼亚、加拿大、日本等。北美的文化影响力和扩张力仍不可小觑,在2021年中国超当代艺术市场中,北美艺术家的价值贡献甚至超过亚洲本土,达到35%。
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正处于价值发现的密集期。在75后艺术家作品中,女性艺术家作品的销售占市场规模的15%;在80后艺术家中,女性贡献了29%的成交额;而在85年及此后出生的艺术家里,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市场占比高达60%。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经典艺术史中都很少看到女性艺术家的身影,即便在现当代艺术兴起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依然长期被市场低估。直到今天,与性别身份有关的系统性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艺术行业也同样如此。
洛伊·霍洛韦尔
连接的林伽(黄,绿,蓝,紫,粉红色),2018
成交价:HKD 16,510,000
约1372万人民币
苏富比,香港
然而2021年中国市场超当代艺术的销售情况显示,近年来女性超过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正在获得愈发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价值认同,艾弗瑞·辛格、洛伊·霍洛韦尔、戴娜·舒茨、六角彩子、贾黛·法多朱蒂米、艾米莉·梅·史密斯、宋琨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在2021年的中国艺术市场中表现非凡。
超当代的暴涨,是未来还是泡沫?
在过去的三年多中,许多超当代艺术家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的价格纪录。例如黄宇兴的《七宝松树》,不仅在2021年超最低估价近20倍创造了个人作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也成功问鼎中国70后艺术家最高价作品;而在此前,其作品公开销售的最高价格仅达到人民币200万元左右。
已故80后艺术家王俊杰作品拍卖最高价纪录来自《守夜者》,这幅画在2022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中以590万美金的价格成交;实际上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的所有记录均集中在其2019年逝世至今的三年多里。阿莫阿科·博阿佛、贾黛·法多朱蒂米等艺术家的最高价销售以及所有拍卖记录也都在2020至2022年之间。
贾蔼力的《疯景》和《二月物语——永远,海》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刷新个人价格纪录。艾弗瑞·辛格的《发生》2022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525万美金成交,是其目前最高价作品;截止2018年,她作品拍卖的价格高位仅达73.5万美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高价超当代作品易手频繁。通常来说,艺术顾问建议持有艺术作品的时间在7年以上或10年以上,如果某件作品5年内被重复交易,便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在特定的艺术市场中,若短期内的重复交易普遍存在,则指向于该市场中存在大量不以收藏艺术为目的的购买者,他们参与交易是为了转售作品获取经济回报,他们可能影响作品的供应、流通,从而拉高交易价格。
频繁转售在超当代艺术的高价区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以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2021年中国超当代艺术市场调研”中单价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的作品为例,83%都完成于最近10年之内。统计图录中的流转记录可知,过半数作品的交易次数都达到了3次以上。这批高价作品的平均易手时间为2.7年,其中有11件作品的平均易手周期甚至不超过2年。
阿莫阿科・博阿佛
举起双手,2018
成交价:HKD 26,650,000
约2178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飞涨的上拍量、密集的价格新纪录和频繁的易手不免引发担忧。来自上海的80后匿名藏家表示“入手时我并没有考虑过转售,但是看到价格一直飞涨,却不知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这种现象所引发的心态推着我转售”。类似近日artnet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若这个细分市场的价格存在虚高,藏家很可能会放弃购买,或将已购的作品快速套现,行业对艺术家展览和学术等方面的支持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从而伤害年轻艺术家的职业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其他藏家的利益,形成恶性循环。
必须承认艺术市场中的投机成分是始终存在的。不过除此以外,过去的几年中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拍卖行策略的更新,也是导致近几年超当代艺术家作品交易量和价格大涨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市场中,现代旅法大师以及85新潮代表艺术家重要作品市场供给处于缩减期,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拍卖行转变征集思路,聚焦新领域。大量涌入的新藏家竞投踊跃,他们对多元的风格和作品也普遍持包容心态。
艾迪·玛汀尼兹
They build you up to knock you down,2009
成交价:HKD 6,000,000
约496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信息流通的加速和经纪体系的发展也帮助超当代艺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调研中有六成左右的艺术家活跃于Instagram,他们比前辈更关注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此外,几乎所有人都有专业画廊的代理,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国际蓝筹画廊,如艾弗瑞·辛格(豪瑟沃斯)、乔希·斯博林(贝浩登)、洛伊·霍洛韦尔(佩斯)、郝量(高古轩)等。
实际上在拍卖中取得高价的那些艺术家,此前在一级市场中都已受到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有很长的等候名单。当买家在画廊一作难求时,自然转向了以竞价换取稀缺性的拍卖市场。因此与前辈当年不同的是,超当代艺术家从很年轻就受到专业化和国际化成都更高的行业体系的支持,某种程度上这个市场也更具韧性——一个由全球藏家、画廊和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和维系的网络。
“目前的价格是人们对于超当代艺术家创作的认可,比如黄宇兴、贾蔼力,他们的作品不但有辨识度,也有深度。”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总监董瑞表示,“看向未来,这也是一个关乎情绪的市场。当艺术家达到一定知名度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光环,在追光效应下,越是头部的艺术家都会得到藏家和市场的关注和追捧。”
戴娜·舒茨
心如止水,2003-2004
成交价:18,250,000
约1492万人民币
佳士得,香港
2005年前后中国早期当代艺术市场井喷时,也有一批50后、60后艺术家作品价格大涨,今天他们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后续其作品的市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曾梵志、张晓刚等。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却有许多艺术家成为西方艺术市场“大繁荣”的受害者。
归根到底,超当代艺术市场上涨的现状还能维系多久,必然因人而异。追光效应只是一种加成,不是决定性因素。超当代市场也会经历起伏周期和名单的轮转。他们与前辈所面临的共同规律是:“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实践能否长期发展和不断突破,才是决定未来的根本。”董瑞补充道。
脚注:
【1】引自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展览前言,展期2007年11月5日至2008年2月17日。
【2】参见《田霏宇:十年再定义》,刊载于《Fashion Zoo》杂志2021年9月刊。
【3】Barbara Pollack, Brand New Art from China: A Generation on the Rise,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8.
【4】数据范围:1. 拍卖行:佳士得香港、香港苏富比、香港富艺斯、保利拍卖、中国嘉德、永乐拍卖、华艺国际;2. 上拍地区:中国大陆和港澳台;3. 拍卖时间与场次:2021年春、秋两季,合计36个现当代艺术或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艺术主题专场;4. 艺术家:1975年及以后出生。数据来源于拍卖行官网、雅昌艺术网及Art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