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4月28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开幕,展期至5月1日。作为今年内地第一场大型艺术博览会,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当代”)以“重聚”为题,开启属于北京的艺博会时间。
这是北京当代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汇集154家参展机构,也是艺术类型、行业生态最为全面缤纷呈现的一届艺博会。在画廊单元“价值”和“未来”中,97家参展画廊覆盖了全球33个城市,其中包括48家首次参与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画廊。此外还有关注公共艺术创作的“众望”单元、聚焦于数字媒介趋势的“数置”单元、探索艺术与美学在生活中的灵感显现的“活力”单元和呈现跨越不同领域的创新项目的“特别艺术项目”单元。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海报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与汇聚地,北京坐拥形态上和数量上都最丰富的艺术家、画廊、艺术机构、企业及个人收藏家,同时有着最具规模与系统的当代艺术研究与收藏,也有着最深厚、最具张力的艺术生态光谱。作为一座容纳和孕育着这些当代艺术生态的城市,北京一直在从不同的维度定义和塑形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意涵和面貌。2018年以来,北京当代始终秉持策展性、本土性、公共性的核心理念,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就发展成了北京具有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之一。
在“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开幕之前,艺术市场通讯专访“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联合创始人鲍栋,谈谈其对今年北京当代的计划,更有其对当下北京以及“断点续接的国际化”后中国艺术市场的看法。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联合创始人鲍栋
艺术市场通讯:今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标题叫做“重聚”。对于经历了去年非常困难的一年、或者说经历了近三年的旅行限制的大家来说,重新在线下相聚也是大家的心声和期盼。您作为艺博会的创始人,对于今年“重聚”这样的概念会有哪些期待?
鲍栋:“重聚”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的“重聚”指的是我们在去年没有能成功举办艺博会,甚至是整个内地都没能举办一次完整的艺博会,所以这是“重聚”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2020年开始,大家对线上艺博会好像有了一种偏执。大家都纷纷聚集在线上:画廊在线上展览、销售在线上完成,包括过去的三年里从NFT到元宇宙,再到最近的ChatGPT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最火的。我们在线下这种有限的空间跟时间里的现场聚会,反而显得越来越稀缺了。这就让“重聚”有了另一层意义。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21现场
艺术市场通讯:刚才鲍老师您也提到NFT、元宇宙之类新热点的流行。第一届北京当代是2018年,到今年是第五年了。这几年里我们也觉得整个艺术圈、或者说艺术市场其实变化很快。像潮流艺术崛起和新艺术家不断地涌现,也不断地有新的技术在出现和更迭。您觉得作为艺博会要怎么样去面对这样的技术更迭,以及每年都会出现的新的潮流和热点?
鲍栋:首先,我们得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媒介、新的收藏方式和传播方式,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我们而言,尤其是对于当代艺术的系统生态而言,实际上有的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老问题也依然存在。我们要带着这些老问题去面对新的问题,不要感觉当有新的方向、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这些老问题就不存在了,并不是。所以我觉得最核心的,我们艺博会要面对的还是这些老问题。比如一个很浅的问题就是,相对于那些更成熟的、在文化上更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的整个公众对于当代艺术总体而言还是不了解的,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艺博会这样一个平台,这种带着一点点头部、从头部往下下沉的这么一个最核心的工作。
欧阳春《夕照吞拿湾》,2007,布面油画,220 × 300 cm,图片由中国嘉德拍卖提供
艺术市场通讯:您早期也是做艺术评论和策展人出身的,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说要做艺博会这样的事情?
鲍栋:我觉得这还是生态上缺这么一环,你不管是评论还是做策展,它本身就是要介入到艺术的整个生态结构里面去。你策划展览肯定不只是用语言、用文字的形式,更多的是用现场调度、整个海报的设计,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去看。你做艺博会也是一样的,只是说你面对的因素会更加多。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艺博会也不是说只是面对观众,我们也面对行业内的各种问题。在中国很多时候艺博会所表现出来的是属于一个顶层设计,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整个变化都是这样来的。所以艺博会算是一个艺术生态中比较顶层的设计,它自然就会带动整个艺术生态。我觉得最典型表现这一点的就是香港,当香港有了艺博会之后,各种画廊全部都过来了,所以它就是能这样带动一方的生态。
“活力”单元将有23家机构参与,共同探索艺术与美学在生活中的灵感显现。其中更有来自全国的9家美术馆、美术馆商店和艺术中心,足不出京便可以饱览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图片致谢各参与美术馆与艺术中心
“展现出来的国际面貌,不是那种样板化的‘国际’”
艺术市场通讯:在“断点续接的国际化”后,今年也是跟国际在重新做连接了。北京当代将如何应对行业新现状?这样的“重回国际”会给我们的博览会、艺术市场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吗?
鲍栋:具体而言,我们今年“重聚”这一次,纯粹的国际画廊数量不多,这里“纯粹的国际画廊”主要是指那些在中国境内没有开设空间的海外画廊。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这次艺博会的名单是去年的,所以按照去年的情况,这种纯粹的海外画廊,它很难去计划在中国的行程。
谈到国际化,不要觉得好像一谈到国际就把我们自己择开了,是我们要加入这么一个客观存在的国际,好像疫情三年我们就不在国际,我觉得这是一个思维误区,其实本身中国就很国际,或者说,我们所说的国际如果它没有包含中国,那它也不能成立。
所以对于北京当代来说,我们将会逐渐地增加这种“纯粹国际”的内容,当然也包括国外的画廊,但是我们希望这种“国际化”所谓的“国际”它不是个悬浮的东西,它是要和中国的艺术生态有关联的。它不会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感觉,全国全世界都一样,这个肯定是不太有意思的,尤其是对于艺术品这种所谓非标准化的产品来说。任何艺术家,他都是当地的综合的经验,从艺术史到人文、到气候、到各个方面,这些东西它是一个特定的基因。所以我们也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呈现出来的国际面貌,不是那种样板化的“国际”。艺博会不是像开个商场或开个超市,大家都一样,那些商铺店铺都卖同样的那么几款衣服、几款包。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真正开放的所谓“国际”。我甚至不愿意把它叫做“国际”,因为“国际”指的是国与国,是一个所谓的international这个东西。我希望它是一个渐变的光谱,而不是说北京跟纽约、伦敦、巴黎这样点到点的。
鞠婷《琥珀 101022》,木板丙烯,130 × 130 cm,2022,图片由星空间提供
艺术市场通讯:之前香港巴塞尔的时候也是有一种说法,觉得在香港巴塞尔中国内地的画廊就是陪衬,您对这样的说法有没有什么看法?
鲍栋:确实也是,我们从现场看也就一两家画廊的位置不错,其他的都是在相对边缘的地带,这确实是事实。放在一个所谓的国际格局,不管从艺术家的价格、销售额来说,好像这么排也很合理。我们可以面对这样的事实,但是不能只是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问题在于,你要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
吴冠中《花卉》,布面油画,53 × 65 cm,1992,图片由永乐艺术空间提供
艺术市场通讯:国际画廊可能在下半年,肯定还是会回到内地参与艺博会。您觉得对中国本土的画廊来讲,他们会面临什么样的一种机遇或者说挑战?
鲍栋:现在中国是一个艺术品进口国,也就是说现在所谓西方国家几乎不买中国的,或者说很少;但反而现在中国的收藏家在大量地购买西方的艺术。这是一个挺好的事情。就像当年美国人纷纷购买欧洲的艺术品一样,我们肯定会在近十年看到一个文化话语范式的转换,转换起来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中国这种文化话语权逐渐地出现,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和文化这一块。
所以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静态的、存量博弈的问题。不是说好像中国人买外国的东西,他就不买国内的东西了,他可能买了外国的反而会更想要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这种文化的生产它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我们受教育的经验,我们观看的经验,我们对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的了解,比很多普通的西方人都多,是不是?
我觉得中国从古代到今天,心态都是很开放的。而且中国本身的艺术产业,不管是艺术品市场还是别的方面,它的占比太小了。所以它需要一个借力,然后再去开拓更大的格局。
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家竞争,也是反过来给我们压力和任务。我说的不只是给艺术,而是给所有的我们这个时代来讲,你需要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系统。你不能说被动的好像怎么样了,你也得有你自己的国际系统。
李明《一次性打火机 - 苹果》,2014-2016 - 9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视频截帧),图片由天线空间提供
立足本土,呈现“北京时间”
艺术市场通讯:我们刚刚也聊了很多有关国际化的问题。北京当代其实从一开始的口号就是要做“立足本土”、或者说“立足北京”的这样一个艺博会。北京肯定目前还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交易中心,也有很多拍卖行、画廊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艺术机构,你觉得对于艺博会来说,怎么样在北京这样的艺术生态下去和本地的一些机构做互动或者说支持?
鲍栋:我们今年有一个很明确的slogan:“中国主场,北京时间”。这是对我们坚持本土化立场的一个更深化、更明确的口号。因为我们毕竟在做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当然首先你要有自己的一个主场。不要把自己轻易地变成一个被选择的对象,我们要去主动选择别人;我们可以不选择别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那么“北京时间”是因为北京毕竟是作为中国的代表,中国的时区我们都习惯性地叫做“北京时间”,所以它既很明确,也很形象。
我们一开始就说艺博会它不光只是一个艺术圈的事情,它是跟这个城市有关系的。所以北京同期,无论是画廊、美术馆还是跟艺术相关的一些空间,可能是酒吧可能是餐厅,他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加入到我们,有点像一个京城的艺术节,这也是博览会它所必须具有的。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21现场
今年的北京当代将有20余场发生于全城的贵宾活动,将艺术的活力播散至京城每一个角落,同时展示出北京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也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2023北京艺术品交易展示月的重要组成活动,2023北京艺术品交易展示月也随着北京当代艺博会的开启正式拉开帷幕。
艺术市场通讯:据您观察,您觉得北京的艺术市场在亚洲或者国际范围内,目前是什么样的地位,或者说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鲍栋:肯定是中国最重要的。
我很喜欢用一个词,就是北京是收藏土壤最深厚的。如果你了解的话,北京的画廊或者上海的画廊去香港参加艺博会,买家还是北京的。

艺术市场通讯:您觉得北京和上海在艺博会上有哪些差异吗?比如说在机构、藏家、作品选择等等方面,两地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差别?
鲍栋:上海跟北京相比,上海是增量快,北京是存量大。上海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北京的底子非常厚,当然北京的发展也不慢,只是相对来说。所以北京不管从艺术家、画廊,还是从收藏来说,它的层次更丰富。我们的艺博会所面对的画廊也好、藏家群也好,都是从水墨、写实到数字,70、80后甚至90后的艺术家都有,真的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还经常有收藏古董的藏家来看当代艺术的展览。所以我觉得在一个文化生态领域,多样性是让一个生态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相对上海,北京肯定更具有多样性,这也是它因为时间长所带来的一个生态上的优势。
汪建伟《好像… No. 2》,木材、金属、喷漆,160 × 210 × 155 cm,2017,图片由没顶画廊提供
艺术市场通讯:作为艺博会来讲,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跟本地画廊做一些互相的支持,做一些共同的成长?
鲍栋:第一位当然是要带动整个生态发展。你一定要在各个层面上去规划,你到底要说什么,你千万不要去模仿那些你认为很国际的艺博会。比如说我们就特别不愿意把所谓的大画廊集中在一块,把小画廊放在边上,虽然很多艺博会都是那么做的,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反而是在削弱艺博会带来的那种聚集的几何交叉效应。

*以上图片由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