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帮助你收藏艺术?

图片


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艺术界也不例外,许多人会用instagram、小红书来记录和分享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作品和展讯,而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只需简单搜索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
不论是对于二级市场拍卖行和通过艺术经纪人进行的私洽,还是一级市场画廊销售所代理的艺术家作品,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正在改变着艺术行业工作者以往的“精英式思维” ——他们意识到社交媒体不仅是现有藏家习惯使用的获取与艺术相关信息的工具,更是年轻人和潜在藏家触及艺术的方式之一。
不难发现自疫情开始后,各大艺术机构都加快了线上发展进程。2020年12月,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入驻抖音,并加入“DOU艺计划”;去年7月,蔡国强入驻抖音,并发起了一场2小时的直播,在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蔡国强还在抖音发布了自己的最新电子烟花作品《地球切线》。小红书也迎来了包括美国当代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澳大利亚街头艺术家Brolga,以及佳士得中国区主席杨媛草在内的艺术人士入驻。种种活跃的事件都在表明,艺术领域与社交媒体的交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交媒体给艺术带来的改变。

图片
村上隆入驻抖音,并加入“DOU艺计划”,图片来源:抖音

图片
蔡国强电子烟花作品《地球切线》,图片来源:抖音

不少艺术经销商将运营重心倾向于网络平台,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小程序等功能开启数字展览与销售,通过直播进行宣传,打造丰富自媒体内容,同时支持线上付款下单,使藏家购买艺术品变得更加便捷。因此,如果对方是你信赖的机构,不妨试试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购买,这会为你节省很多时间,甚至能够打开隐藏福利。比如保利的网拍的保证金是根据竞拍作品的价格而定,只需竞拍作品价格的10%,而在某些专场如果是在现场办理号牌保证金则要100万。相比之下,网拍更具灵活性,不需缴纳通场保证金,为客人降低了流通资金压力,以及节省时间成本,简化了退保证金的流程,只需手机操作即可。

图片
保利拍卖微信小程序界面,图片截图自保利拍卖微信小程序
同时,艺术品与日常消费品不同,艺术经销商们会更注重与买家的交流,也会十分乐意为买家提供收藏建议和帮助。如果你对一件作品或某位艺术家很感兴趣,即便当下并不能马上达成购买意向,也可以与经销商们互换微信,保持联系。
当你还是收藏新手时,这会帮助你更快熟悉并进入到这个“神秘”领域。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下,艺术市场仍然存在许多信息壁垒。当你拥有了经销商的社交媒体账号时,你将会收到艺术家及其作品更详尽且及时的信息,包括艺术家最新的作品图录、艺术家展览讯息,是接触到艺术家、从业者的良机。

图片
艺术家洪浩于佩斯画廊晚宴现场,现场展示了众多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图片来源:Dior
而对于老藏家而言,拥有经销商们的社交媒体账号,也能十分便捷的解决收藏中多样化的需求。在基于对艺术家的熟悉和对机构的信任后,咨询艺术家新作、对作品的后期维护等都可以通过线上进行。
如果你想了解某位艺术家,且Ta也正好有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不妨关注一下Ta的社交媒体账号,以便随时了解其最新作品、想法、计划等。在这里不得不举班克西(Banksy)的例子,“神秘低调”的他往往先在Instagram上率先曝光自己的新作,每次都会引起粉丝极大的关注。
图片
班克西Instagram个人首页,图片截图自Instagram
除了艺术家本人,与之有关的机构、学者等也可以帮助你获取必要的资讯,甚至拓展“观看”的方式;你还能通过关注藏家、艺术行业从业者,了解艺术工作的背后故事。
比如大都会博物馆前社交媒体负责人金伯利·德鲁(Kimberly Drew)在Instagram上推出的@museummammy账号,经常推荐一些被低估、需要更多重视的非洲裔艺术家和各种空间,她的账号不仅展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会挖掘现在或过去被埋没的天才。

图片
金伯利·德鲁Instagram主页,图片截图自Instagram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纽约独立艺术空间White Columns的策展人兼艺术总监马修·希格斯(Matthew Higgs)的Instagram账号@matthewhiggs2015,从他的账号上可以了解到纽约艺术圈的许多信息,此外你也可能意外收获一些历史类书籍、杂志和海报艺术方面的推荐。

图片
马修·希格斯Instagram主页,图片截图自Instagram
关于更多艺术家和艺术达人的社交账号等待大家自己来发掘,或许你偶然发现并默默关注的Ta将成为明日之星。比如2021年通过NFT艺术拍卖出圈的数字艺术家Beeple,他在佳士得拍卖的第一件NFT艺术作品标志着主流拍卖行朝数字艺术的转向。其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拍卖行以6900万美元成交,并成为了全球拍卖史上第三贵的当代作品。相比拿下全球前两名的艺术家杰夫·昆斯和大卫·霍克尼,当时的Beeple更像是一位“艺术素人”,不像前两人都在艺术圈有长久的曝光。
从2006年开始,Beeple发起3D图形“everyday”项目,便开始在Instagram上日更自己的画作,即便在他结婚和孩子出生的日子也没有中断。Beeple曾在采访时表示,“在头三年,没有人爱看这种狗屎,没有人!在我刚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作品之前,我只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那时候我只有两个关注者。”现在,仅在Instagram上Beeple就已拥有250.6万粉丝。

图片
Beeple《每一天:前5000天》,图片来源:佳士得
图片
Beeple于Instagram的近期作品,图片截图自Instagram
如何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和艺术家?不妨多多分享你的收藏或是你喜欢的展览和作品,在这过程中,大数据会向你推荐相关资讯,甚至帮助你找到志同道合之士。你可以像波士顿波士顿当代艺术学会(ICA)的首席策展人埃娃•瑞斯皮妮(Eva Respini)学习,在你的每条推送中添加活动名称、地点等标签,让关心这一话题的人发现你,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你所关心的人和讯息。

图片
任意一篇埃娃•瑞斯皮妮的Instagram都会带着许多标签,图片截图自Instagram
社交媒体的魅力在于能将少数精英掌控的“话语权” 的等级分化结构,转变为更为民主且各环节相互依存的蜂巢型结构。它凭借超大体量的用户基数,影响并渗透于各行各业,以公众的力量改变着行业固化的规则与秩序。
如今通过社交媒体,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推广更有自主权,画廊与艺术经纪人也愈发重视利用社交媒体经营公司与个人品牌形象,但仍然需要提醒藏家在购买时需要考虑社交媒体的安全性。最近欧洲就发生了一起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艺术诈骗的事件。起初一位藏家对网络上一位名为莫里茨·克劳斯(Moritz Kraus)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作品产生了兴趣。藏家发现,虽然克劳斯的媒体报道寥寥无几,却在Instagram上有一批活跃的藏家粉丝。然而,经调查发现这批所谓的粉丝、藏家都是虚构的。

图片
虚构艺术家莫里茨·克劳斯在东京一个名为Lab Shimokitazawa 的假场地创作的作品,图片来自ArtFeed
与此同时,即便是真实依靠网络走红的艺术家也值得注意,事实上,艺术家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与长期、甚至短期的职业前景并不呈线性相关。许多藏家喜欢的和画廊卖出的作品在社交媒体上不一定会收获很多 “like”。而在网上很受追捧的艺术家想要艺术生涯更长远,也需要丰厚的积淀。
依靠社交媒体走红的艺术家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你究竟想做怎样的艺术家?是想要短暂的商业利益,还是想体现长期商业和艺术价值?好的艺术家需要不断重新发掘和深化自己的艺术创作,社交媒体上的大受欢迎很可能导致艺术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创作大量的类似作品,以长远角度看,这种艺术行为并不会给艺术家在审核其艺术价值的机构与艺术系统里“增值”。因此,也有些优秀的新晋艺术家甚至拒绝使用社交媒体。而对于藏家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功底和其长期事业的发展规划,机构运作模式等,绝不是所谓的点赞数。

图片

换言之,社交媒体可以作为链接收藏的重要工具,它是许多资讯渠道中的一种,但未必是最真实、直接和快速的一种。亲力亲为、辩证思考永远重要。即便完全脱离社交媒体,其实你也可以安安静静地做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