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百万不是梦?揭秘80、90后艺术家生存现状

80、90后艺术家无疑是当下最受瞩目的艺术市场新秀。在拍卖中,郝量(b.1983)的作品早已突破1000万元大关,陈飞(b.1983)的最高价拍品售至500万元以上。画廊与博览会方面,高瑀(b. 1981)等热门青年艺术家的重点作品单价也超过了200万元。


封面图.jpg北京保利“中国新绘画夜场”,图片来源:北京保利



01

职业艺术家真的如此“高薪”吗?


首先,拍卖中取得的成绩与艺术家本人的收入几乎没有关系,拍卖收益全部归卖家所有,只有极少数国家出台了“艺术家转售权”相关政策,使艺术家在作品的重复交易中获得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我国不在此列


其次,在一级市场中,艺术家也需要与画廊进行销售分成,艺术家的分成比重通常在40%-70%之间


再次,艺术家通常需要承担工作室租金、创作材料费等额外开支,日新月异的媒介中有许多价值不菲。即便有幸背靠画廊,艺术家也更像是创业合伙人的角色,某种程度上,需要自负盈亏。因此他们实际获得的财富并没有公开拍卖结果所引发的想象那么丰厚,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往往要经历入不敷出的阶段。


《Artfinder独立艺术市场报告》曾对1533位来自英国与美国的职业艺术家展开调查:一年中可以通过艺术创作赚取20,000英镑/美元的艺术家不及15%(英国7.6%;美国13.7%),而更有9.3% 和5.1%的艺术家在一年里颗粒无收。


Picture1.png

英国、美国职业艺术家年平均收入,图片来自 Artfinder



02

那么,中国艺术家的生存现状又如何呢?


拥有逾1.5万名艺术社群成员的“艺mo”,于2个月前做了一份面向上海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调查,发起人木焱结合尚在收集过程中的部分调查结果,与日常实际观察到的周遭艺术家现状,谈到以下几条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困境:


  • 理想化。他认为相当一批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并不完全理解“艺术家”的身份,而艺术创作者不等于职业艺术家。他们享受创作的兴奋感。但当艺术家成为一种职业时,就必然会像任何职业一样,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标准与规则的束缚。艺术家如果无法去直面拥抱,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往往会很难持续下去。


  • 难于自我展示。大部分艺术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没有画廊代理,很难做自己的展览,缺乏展示机会……如果不擅长社交,只会埋头创作,又没有经纪人,就很难去谈商业合作。这个时代沟通与“包装”能力却又非常重要,这对想转型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 焦虑感。“成功”的艺术家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其实需要靠兼职维生,他们中的不少会选择从事时间较为灵活的美术教育培训行业。而疫情的发生使这部分收入的不稳定性凸显,加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很多人在已经不小的年纪还需要通过家里接济,不免产生焦虑情绪和内在压力。


  • 个人保障意识薄弱。除了收入不稳定,许多艺术家也不关心“五险一金”,甚至有些完全不知道医保、社保是什么,这对艺术家自身是存在隐患的。




03

艺术家的声音


们也与4位80、90后艺术家展开对话,听听他们亲身经历,以及近距离观察到的行业真相。


RuyaQian


RuyaQian是1987年出生于苏州的独立摄影师和艺术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艺术设计系和旧金山艺术学院摄影系。她的创作主要有摄影、录像、装置,作品曾参与意大利laguna艺术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日常数码影像”摄影比赛等。


2-qianruya.png

RuyaQian“易碎品”


成为艺术家已有9年时间,Ruya Qian告诉我们,目前她与国内代理画廊BROWNIE的合约已到期,最新的驻地项目“易碎品 2”由上海的no name studio代销,国际方面还有意大利的MAGREEN GALLERY仍在保持合作。


3-ruyaqian.png

RuyaQian“易碎品”


她走了一条“从经济角度来看并不好走”的影像艺术道路,这种媒介对于市场颇具挑战性,成熟的收藏群体非常小众,作品价格也很难定的高


Ruya Qian在一年里大概能完成约20件作品,售出一半左右。她与画廊的合作方式是自己给作品定价,分成比例五五、四六、三七都有过,自己会拿五成以上的比例。即便这样,一年下来通过创作获得的收入也只有几万元。


4-ruyaqian.png

RuyaQian“易碎品”


RuyaQian作品单在几千至两万元之间与传统架上绘画的价格相去甚远RuyaQian“我希望喜欢我作品的人都能够有能力购买。”目前RuyaQian身兼一份品牌市场部工作同时也在寻找合适的画廊中


刘溪子


1992年出生的刘溪子,是一位活跃在小红书和Artand的艺术家。目前她在小红书上拥有2.7万粉丝,主要靠自己运营,也会通过线上渠道售卖作品。尽管没有像许多职业艺术家一样走上画廊代理的道路,刘溪子却是实打实的学院派艺术家。她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学院艺术系。刘溪子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天,就下定了做艺术家的决心”


5-liuxizi.png

刘溪子《Uncle Joe's Fruits Market》,2020,布面丙烯,76×76cm


刘溪子重视社交媒体的作用,会在小红书上发布自己的作画日常。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各个行业经营自己的私域流量都很重要艺术家把作品放到社交媒体上分享,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性。


6-liuxizi.png

刘溪子《Chiles Secos》,2022,布面丙烯,120x140cm


表示艺术家自己运营社交媒体的好处是掌握主动权,尽管会稍微累一些因为作品的受欢迎,刘溪子除了分配时间管理社交媒体以外,并不需要其他工作来贴补生活因此能够几乎情投入于艺术创作中。


她并不排斥艺术的商业性,在她看来,艺术品是这个时代商业框架下的其中一个门类,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最终的结果是走向市场。


7-liuxizi.png

刘溪子《Frisbee》,2021,布面丙烯,160×130cm


王韫琛


1991年出生的王韫琛不久前签约了德萨画廊。王韫琛使用的媒介非常多元,影像、装置、雕塑、绘画都有涉猎,她的创作常以上帝视角出发,通过绘画、雕塑、3D建模等手法构建出全新的视觉符号、图式和角色。


8-wangyunchen.png

王韫琛《千手观音》,uv打印,180×150cm


而现阶段王韫琛的创作以绘画为主。她在上海松江区租了一间六七十平米的独立工作室,每月自己支付约5000元的租金,而画廊会提供创作材料的成本


据德萨画廊总监李晓艺,画廊会根据每位艺术家不同的情况和创作想法提供帮助,并且总体上给到不同代理艺术家的资源会是同等的,例如每位代理艺术家在两三年左右都会在画廊有一次个展机会;艺博会方面,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或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来安排。


9-wangyunchen.png

王韫琛《大溪地》,uv打印,220×160cm


王韫琛成为职业艺术家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一年能完成20-30件作品,创作所带来的收入基本上已经能够承担各项开支,并且有部分盈余。回首刚毕业时,也有过比较艰难的时期,那时候她会通过一些其他工作来丰富自己的收入和经历,例如辅导机构老师、自由撰稿人等,不过,这些工作也大大地压缩了她能够用于创作的时间


10-wangyunchen.png

王韫琛《无意识等级》,综合材料,可变


王韫琛表示,从收入层面上谈,艺术圈是残酷的,很多艺术家的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艺术家职业不像其他行业,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见得着回报,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能带给艺术家精神层面的回馈


一些收获寓于热爱之中:王韫琛说,在她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艺术的种子,由于家乡人很崇拜国画大师黎雄才,父母也很热衷国画,自己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在之后的成长道路中,愈发看到艺术的多样性。


烟囱


1983年出生的烟囱,在40岁的人生节点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纪录,不久前,他的《我很快乐,你不用说》售出112.7万元。对千千万万的年轻艺术家而言,烟囱无疑已经是成功的代表。


11-yancong.png

烟囱《我很快乐 你不用说》,2022年作,亚克力画布,224×152cm×3


“我一直把‘艺术家’理解为一个职业,就是靠你的作品挣钱养活自己。”烟囱很坦诚地告诉我们。如果18年前,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大三的他没有与星空间合作,就准备找份别的工作。


烟囱表示自己没有经历过创作不能维生的阶段,自己的花销也很小,所以从没干过兼职


“最难的时候是欠画廊钱的时候。因为画廊给我发工资,卖画的钱抵这个工资。我一直没卖画,画廊却一直发钱……可我从来没欠过人钱。后来画廊收了我一些作品把欠的钱抵消了。”因此,烟囱一直很感激画廊主房方,两人合作从2005年持续至今。


12-yancong.png

烟囱《帮小穗画只老鼠》,2015,综合媒材 画布,200×152 cm


回看烟囱的创作道路,可以发现他真正“赚钱”是从改变创作媒介开始的。早期的烟囱画的是漫画,即便内容很有趣,也很难被卖掉。当他意识到布面油画和丙烯画在市场中更易被流通后,开始改用丙烯呈现漫画内容,果不其然,这一批作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快售罄。之后,它们持续出现在画廊展览和博览会上。


对于近期出现于拍卖中的“百万单价”是否对创作与生活产生影响,烟囱的回答是“没影响,该干嘛干嘛”


13-yancong.png

烟囱《野餐》,2021,亚克力 画布,182×152 cm



04

更多精选Q&A:走进艺术家的职业真相


艺术家作品如何定价?


刘溪子:从毕业起,我根据前辈给的建议定了一个比较低的系数,价格=(作品的长度+宽度)×系数。后来每售罄一批作品,这个系数就往上走一点。


王韫琛:我通常会参考代理画廊给的系数。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算法。我觉得这个固定算法应该是根据艺术家的参展履历、作品当季的售卖情况所定的。


年轻艺术家如何与画廊建立联系?


李晓艺:其实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艺术创作者的曝光机会渐趋平等。画廊会从不同的渠道挖掘有潜力的艺术家,而不只是从学院的毕业生里寻找。画廊邮箱也会收到很多艺术家自荐,我们会仔细看他们发来的作品。


并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来决定哪些艺术家会被代理,一般是看作品风格和画廊现在正在做的项目是否一致,同时会通过交流判断双方是否互相合适。


你的美院同学还有多少人在继续创作?其他人又去了哪里?


刘溪子:还不少吧,大部分都有被画廊代理。不再以创作为主业的同学,据我了解大多数从事艺术教育行业。


王韫琛:大学本科的同学99%已经没有在创作了。他们大部分选择创业,也有一些从事市场营销或者艺术市场类的工作;而我在美国读研时结识的同学,现在基本都还在创作,并且有画廊代理。


RuyaQian:我知道的还有3、4个。很奇怪,很多同学去开饭店了,高级餐厅啥的。


请给迷茫中的年轻艺术家一些建议


王韫琛:在成为职业艺术家以后,其实也会受到很多阻力。对于是否能坚持下去,需要综合考虑,也包括了一些客观的现实层面的因素。如果当下状态实在没有办法再坚持创作,不妨可以先放一放,做一做其他的事情,世界上除了艺术这个行业以外也有很多特别很美好的事。等你有了一定的思绪,或者是一定的背景以后,再重新投入创作也是OK的。


烟囱:多和别人交流,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知道怀揣艺术理想的你,有没有从中找到自己的缩影?脱下“艺术家”光鲜亮丽的称号,他们也是一个普通的“职场人”,甚至某种程度上会比其他职业更加不易和艰辛。当我们问到艺术圈是否残酷,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了”。但什么行业又是不残酷的呢?职业艺术家的可贵或许就在于他们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仍能坚守理想与希望。说不定一不小心就名垂青史了呢?